首页 > 聚焦 > >正文

“指鼠为鸭”罗生门:公众想看到真相,为何这么难?

来源:热点微评2023-06-06 19:09:21

“指鼠为鸭”罗生门:公众想看到真相,为何这么难?

江西高校食堂鸭脖事件,越来越多的媒体相继报道,也越来越难收场了。据校方最新通报,上述视频拍摄地点确实在该校食堂,但当事学生本人在事发当时即邀请同学共同对“异物”进行了比对,确认“异物”为鸭脖,为正常食物。而多方的质疑仍未停止。胡锡进目前表示,如果南昌市市监局的鉴定准确无误,他们对此充满确信,有必要对该异物进行更加清晰的拍摄,将视频放到互联网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湖北经视日报报道称,远看像老鼠头,近看像老鼠头,仔细一看还觉得是老鼠头,但最后你跟我说这其实是越嚼越有味的鸭脖子,这东西你敢啃下去吗?

当前,大量网友坚持认为异物是老鼠头,并将“鸭脖说”演绎成了一系列段子、漫画图,甚至绝味鸭脖受到牵连而股价大跌。

从现在的舆论来看,大众其实非常迫切想得到一个真相,但为何这么难?

鸭脖事件,为何难以令人信服?

回顾事件最初,6月1号,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吃出了一个老鼠头,或者说是一个很像老鼠头的东西。视频在网上传开了以后,学校回应说,那位学生当时和其他同学又仔细查看了一下,发现其实是鸭脖子,学生也现场做了书面说明。该地高新区市场监管某分局局长,也回应了确实是鸭脖,但现在公众并不买账。

“老鼠变鸭”事件,绝大部分人都觉得指鹿为马,包括一些原本严谨的专家和科普博主也看不下去了,无论从图片还是各种信息显示,这就是老鼠头,怎么可能是鸭脖。怎么分辨鸭和鼠呢,要看牙齿,有齿是鼠,无齿是鸭。

但是也有人表示,看了一个网友拍的鸭脖视频,在某个角度还真的很像老鼠头,像牙的那个不是牙而是鸭脖里的筋。

但正如网友所说,即便像牙齿的是鸭脖里的骨头筋,那么毛又怎么解释?有牙齿有毛,两个条件组合在一起,说是鸭脖是很难令人信服的,白森森的老鼠牙,旁边还有胡须状的东西,你说这是鸭脖?这与大众朴素的认知和几十年的生活常识离得太遥远,所以根本完结不了。

根据华龙网的文章指出,为什么被质疑,原因在于,检测结果并没有就视频中的细节进行解析,只是单向输出检测结果显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最终可能会陷入说真话也无人相信的窘境。

这个事情还存在一个疑点:即那位当事的学生,一开始发视频的时候,拍的清清楚楚。后来做澄清的时候,却仅限于个人声明,没有再拍实物了。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或许学生有自己的理由,是不是担心毕业证的问题,我们不好妄加揣测。

但从当前来看,这种澄清显然是无法让人信服的。如果是大众的猜测,那么这件事其实有必要让视频学生站出来承认,为什么不再拍食物了,至少要给个理由,比如他是不是为了摆拍,故意啃鸭脖啃的像老鼠,且牙齿是用米饭虚化的,毛是用青菜(像四季豆的茎)摆的。目的是什么呢?可能是对学校食堂饭菜的强烈不满或者想毕业后当网红。

但是目前,也没有合理的解释,总的来说,校方的回应并没有切中舆论的关切点。

至少,如果学生不方便再做回应,那么一份更严谨的鉴定说明还有有必要的,把大家疑虑的“眼睛”“牙齿”“毛”“形状”等都说清楚。这事原本不大,但是舆论发酵到今天这种程度,当地校方依然没有观察到网友们在关心什么、质疑什么。甚至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也没有知情人、学生出来澄清细节与真相,更为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有网友曝出截图是,涉事学校的新媒体中心要求学生按照话语模版去新闻评论区留言。因此,整件事情的质疑方向已经不再是老鼠头,而是校方的处理方式、思维与公信力。

中国本身就有指鹿为马的典故,在大众心目中,这种事情,历史上是不容重现也不应重现的。如果中国历史上在众目睽睽之下,重现指鹿为马的悲剧,无视大众的智商与眼睛,带来的公信力伤害是非常大的。

建议有更权威的机构进行调查取证,查查到底是学院串通有关方面指鹿为马,还是大众对科学鉴定的认知不够。如果是后者还好,相当于变相对大众进行一场科普教育,不能只相信眼睛看到的东西。当然,多数人不希望是前者。

公众需要的只是真相,要让公众信服,目前只差真凭实据

从目前来看,市场监管部门费力了,费钱了,劳师动众,但是为什么人们就是不相信呢?如果真的是鸭脖而不是老鼠,要让公众信服,其实现在就差一个真凭实据。

但饭菜里吃出的那玩意,又不是DNA长得像老鼠头,而是外形太像。要想澄清,按说也不难,面对镜头,让大家看清楚,是哪儿像,为什么像,为什么会让人误以为是老鼠头,并送检第三方机构,全程留影,以保证不会被质疑送检材料掉包,让第三方机构给出结果,这样一解释,大家一看就会明白。

但是为什么不这么做呢?有三个可能。

其一,可能当地觉得没有必要,市监局说了不是,就代表已经回应了,又不是什么大事,网上的舆论不把它当一回事就好,指望着三两天之后事情自然会平息。

其二,鸭脖这个事,有可能是关键物证鸭脖已经没了。即便做鉴定,如果关键物证鸭脖没了,这个鉴定就做不了,只能成为一件罗生门事件。当然也有可能是南昌市市监局的最初鉴定过之后,就随手扔了,现在要找回,恐怕有点难。因此如果鉴定的鸭脖已经非视频中出现的“鸭脖”,最终还是达不成共识,又是一地鸡毛。

第三个可能性是:新闻报道中引用的照片并不是涉事学生发现的异物,市场监督局检测的确实为鸭脖,也并不是涉事学生发现的异物,导致对事件的误导。

其四,可能是真的是老鼠,但既然已经到了这一步,牵涉了很多相关方,就回不了头了,其实这件事的蹊跷之处还有那个涉事学生的反转。一开始发视频质疑异物是老鼠头的是他,但校方启动全面调查后,后又出面澄清。

这反转让不少网友怀疑这位学生是不是受到了什么压力?是不是被公关了?也有网友猜测是不是食堂老板和学校后勤处为了小事化了,与检测方、市监局打默契球?

目前来看,网友们的认真,显然超过想象。当然,我们希望这只是大众的猜测,并不是事情的真相。

舆论持续发酵的背后,是因为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是近年来公众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食品安全无小事,但是还有一样东西也似乎同样重要:那就是公信力。

毕竟,这样一件小事,搞大完全没有必要,如果一开始说谎,后面需要一个接一个的谎言去圆最初的谎,一件小事,在舆论不断发酵之下,变成一件公信力被质疑的大事,也是得不偿失的。

但现在的问题是,无论学校还是监管部门,都没有展示完整的调查过程,回应全靠“一张嘴”,没有真凭实据来平息舆论,如果缺失了真凭实据,这件事情的质疑还会持续质疑下去。如果不回应公众最关切的关键信息,最终事情可能会淡下去,但不会消失。因为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在未来某个时期,它总会时不时被网友拿出来调侃,给地方带来的公信力损伤是持续的。

很多公众事件发生的时候,当事方需要直面真相,在声明中需要有逻辑的回应公众关切的核心,如果你的声明没有问题,吃瓜群众的解读的至少有小部分甚至是大部分会朝着你希望的方向进行。但现在的情况却是,当地的回应方式却偏偏是关键信息的缺失,引发了信任危机与舆论海啸。

公众有时候需要的也仅仅是真相,但由于各种难以言说的利益关系,真相偏偏又不容易得到,在这件事情我们会发现,公众最忌讳的是谎言,不要试图用谎言去把事情圆过去,一旦圆不过去,引发舆论海啸,可能需要无数的谎言来弥补,代价会越来越大,现在,也只有直面真相,才能平息鸭脖事件,只要把舆论关切的回应做好做细,吃瓜群众会替你说话的。这是值得相关方面去反思以及尽快去推进的。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标签:

下一篇: 最后一页
上一篇: 6月6日 水情水量